绿色象征着生命,园林绿化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。在这世纪之交,作为人类文明发展重要内容之一的上海园林绿化事业,将以何种姿态告别20世纪,迎接21世纪呢?答案是:迈向新世纪的上海将有更多的浓浓绿荫。
进入90年代,随着经济的发展,上海园林绿化步入快速发展轨道,每年市区新建公共绿地200公顷以上,去年达到350公顷。到去年年底,上海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.75平方米,绿化覆盖率达到18.8%。进入21世纪,上海园林绿化不仅将仍然保持快速发展,而且将从数量到质量,实现质的飞跃。到2000年,上海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将达到3.5平方米以上,绿化覆盖率20%;到2010年市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7平方米,绿化覆盖率30%,基本符合国家园林城市标准。
为改善上海的生态环境,营造绿色的家园,上海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举措,从500平方米到3000平方米,是上海绿化建设注重环境效益、生态效益的写照。上海土地金贵,在1997年,要求内环线内建设100块500平方米绿地。起初,许多人还怕完不成任务,可到年底竟然完成了140块。然而,500平方米毕竟太小了,很难做成“大文章”,出不了高品质形象绿地。于是,1998年要求每个区建设一块3000平方米以上绿地,设计方案需经专家评审。这年,又建成了24块,多建了10块。到2000年,将实现每个街道都有1块3000平方米以上绿地,公园总数达到120多座;到2010年,基本实现绿化500米服务半径格局,就是人们走出500米就能遇见一块绿地。
从平面到立体是上海市区绿化的一大特色。几年前,在高架道路上开车见不到一片绿荫,如今,行驶在高架道路上可见绿荫连绵,这是主体绿化给上海带来的新变化。现在,桥柱、墙面、窗台、屋顶、电线杆、交通护栏等等,都成了绿化的好地方,一个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优势互补的城市绿化新格局正在形成。为使市区的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,上海在绿地上做“加法”,实施“大树引入城市计划”——三年内共向市区移植大树7万棵,主要充实市区景观道路、重点路口,形成团组形的绿荫景观。
从城市到乡村是上海绿化建设从生态学理论出发,实现城乡结合、城乡联动的重大举措。上海环城绿带是一项跨世纪工程,绿化面积6134公顷,在1995年开始建设,预计到2005年建成。浦东国际机场、港口附近将营造成片林带和片林。沪宁、沪杭高速公路和10条连接外省市的干道两旁不仅将全部实施绿化,还要提高绿化品质,成为沟通市郊的绿化通道。郊县开始建设大规模的人造森林,目前南汇、奉贤、青浦等县已开始人造森林的规划实施。同时,各县将开始实施“生态城镇”和“一镇一园”计划。从城市到乡村,同步改善生态环境是上海迈向21世纪的需要和追求。可以预料,21世纪的上海生态环境将大为改观,一个“环、楔、廊、园”全面发展,由环城绿带、绿色走廊、大型绿地、人造森林、大树种植相配套,平面绿化和主体绿化相结合,城乡绿化连成一体,具有上海特色的都市绿化系统将全面形成。
21世纪的申城,将四季如春。